欢迎来到优秀作文网!

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精华36篇)

时间:2021-06-05 09:38

  如何才能爱上写作文,消除对写作文的恐惧,建议大家平时多积累,多阅读优秀作文,参考别人的优点用于自身,只要天天在进步,长此以往就能成高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精华36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谢年》

  在我老家永康,每年除夕前都会进行谢年。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特别盼望谢年。那时,大人会忙着杀猪、杀鸡、杀鹅、煮肉、蒸馒头、炸响铃、切白笋而他会拿着零花钱与弟弟们买鞭炮燃放,有时帮着拔鸡毛或鹅毛,等到谢年后,就会有好肉吃、新衣穿、压岁钱拿。亲人们哪怕再远都会星夜兼程回来参加仪式。

  谢年,是汉民族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仪式非常隆重,桌上摆一对精致的锡制烛台,插上一对大红蜡烛,和两个酒盅、两双筷子、一壶老酒和满满的祭品。全家老少都要握着香火恭恭敬敬地拜天地、祭先祖、佑家人、保平安,邀请各路神仙享用。

  今年谢年是在小爷爷家举行的。小爷爷带领着大家拜天祭祀,口中喃喃有语,大概是感谢一年来各路神仙、土地公、城隍老爷、列祖列宗的眷顾,保得全家平安顺利、身体健康、收成丰盈;今天备下三畜美食、糕点瓜果,请各位神明下界享用,以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幸福祥和。

  盆里的火焰越来越高,灰烬随风摇摆冉冉飘去。我的好奇心也随之升起,不停地询问请教,慢慢得知桌上祭品还有丰富的寓意。“鸡”表示大吉大利;豆腐的“腐”与“福”同音,代表幸福;“茶叶米”驱污秽;“鱼”则年年有余;“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鸡子索面”代表长寿与顺利;“苹果”是平安;“桂圆”是团圆;“馒头”是美满一切都是对新年美好祈愿。

  那时谢年,能穿新衣、拿红包、吃好的,人们相信天地总是有情的,在物质匮乏时期是一种奢求的幸福;现在过年,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和令人向往的空间,承载了四季的丰硕收获和祈祷着新年的愿望。今年过年,如同全国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是一家人的团聚,一个民族的团聚、一个国家的团聚。 (优秀作文网 www.Yxzw.net)

  这是我第七次参加谢年。蓦然间,我对爸爸描述的“年味”似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领悟,亲人们庄严肃穆的表情和浓浓的仪式感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从亘古走来却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风雨后的希望之光。

  【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过年的时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在我的家乡,进了腊月门,喝过腊八粥,家家户户就要准备“年蒸”了。年前蒸好包子一类的点心,存放至节日期间享用,这就是“年蒸”。

  过年前几天,外婆开始制作包子馅,一般会做豆沙馅、萝卜丝馅和梅干菜肉馅。外婆用铁锅熬煮豆沙的时候,豆沙馅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泡,有时还会有那么几滴从锅里“激动”地“跳”出来,飞溅在墙上,留下若干个暗红色的斑点。豆沙不停地在锅里翻滚,变得越来越稠厚,香味也随之发散开来。外婆一关火,我就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蘸了一点,用嘴使劲吹了吹,便放进嘴里一抿,大叫,“烫!烫!“又叫:”真甜啊!真好吃啊!”外婆笑着拍拍我的头,说:“真是个小馋猫,也不怕烫到!”外婆还做了萝卜丝馅,里面加了猪肉、开洋、黑木耳,光听听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和妈妈各捧着一盆馅心,来到包子店,这里的师傅会帮我们加工包子,只见他们熟练地包包子、蒸包子,蒸汽从蒸笼里逐渐上升,周围白茫茫雾气腾腾的一片。包子出笼了,师傅打开蒸笼,空气中顿时弥漫着热气和包子的香味。我赶紧望向妈妈,说:“我可以吃一个包子吗?”妈妈点点头:“小心烫!”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包子,虽然烫得我只能两手交替地拿着,却也总舍不得放下。咬上一口,好美味啊,比超市里的冷冻包子好吃多了!我囫囵吞枣般吃完了一只包子,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我觉得还没吃饱,就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妈妈,妈妈一边把包子放进竹匾,一边又递了一个包子给我,说:“别着急,慢点吃。”我答应了一声,喜滋滋的品尝起来。吃完两个包子,我心满意足地和妈妈抬着竹匾回家了,待会儿还要来装下一笼包子呢!

  在老家的长辈们看来,只有自己亲手做的包子才有年味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蒸”,吃得放心,更有家的味道。“年蒸”代表着新年讨个好彩头,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是人们对来年的美好企盼。

  【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在我五岁时,随妈妈从重庆来到爸爸的家乡四川广汉过春节,我听父亲说那里有个著名的节日叫做保保节,每年正月十六。

  后来才知道广汉宝宝节是由民间传统“游百病”和“拉保保”的习俗演变而成的。历经300载,至今犹盛,用拉保保这种方式来祈求小孩能平安成长,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民间习俗保保节的意义。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拉干爹干妈。

  终于等到正月16,我们一家人起的很早,匆匆吃了早饭,爸爸开着车从小汉准备去广汉,去房湖公园看保保节,上车前爸爸特意给我带了一顶红色的帽子,非常漂亮。说什么这样既便是走丢了也不怕,也更好看!

  刚进城就听到父亲说来这么早,怎么街上还是这么多人和车看来不好停车,大概转了四十分钟终于找到位置停好车,爸爸抱着我,妈妈拉着我的小手一家人一起来到房湖公园,一进去,就看到人山人海,各种小吃的吆喝声,这种热闹非凡的景象一下把我吓哭了。父亲安慰着我,这才平下了心

  公园里人实在太多,几乎人贴人,密不透风,很多像我们这么小的孩子都由自己的父母抱着,而每个小孩头上几乎都带着与我一样的红色的各种帽子,非常耀眼。我们慢慢的像蜗牛顺着人发走着,忽然我头顶一阵凉,原来我的小红帽被一个穿黑色皮衣的叔叔取下来戴在他的头上,妈妈与爸爸马上哈哈大笑,让我叫戴我帽子的叔叔叫干爸,我小嘴一撇:“干爸!”那叔叔挺高兴,答应时便从口袋里给我一个红包。:“成了。”我听穿黑皮的叔叔一声大叫。然后拉着我们三个人去公园一张桌子,几个阿姨那里登记我们姓名,地址,爸爸也给穿皮衣一个人登记完。我的干爸,马上抱着我走出房湖公园儿一起找了个火锅店吃饭,边吃边聊,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能感受到是一种非常欢乐的气氛。

  与我干爸分开时,大人们却互相留下了联系电话,这就是我五岁的广汉保保节亲身经历,直到现在每年春节父母会带着我去干爸那里拜年,随着年龄的变化,红包一次比一次大,我特别高兴!

  【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中秋只有吃月饼和赏月吗?我想并不是。我的老家江西就有一个特别的习俗烧塔。

  传说元朝时候,蒙古族对汉民族进行血腥统治。汉民族便纷纷发起了起义,并约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以宝塔点烽火为信号,对元朝发起大规模进攻。虽然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了,烧塔的习俗却流传下来了。

  每年农历八月一到,我们就准备做宝塔,街头路边丢弃的砖头、瓦块和小石子都能用得上。宝塔做得越大,需要的材料越多,大的有时候要提前一两个月去捡呢。幸好老房子的屋顶都铺瓦,只要多走几处老房子,就能收获足够的瓦片。

  等中秋节近了,材料收集得足够了,我们就开始搭宝塔了。在门外找一片空地,用砖围成一个圈,这就是塔基了。接着在塔基上一层一层往上砌砖。可别小看砌砖,可有讲究了:一是砖与砖之间的空隙一定大,这样烧塔的时候,火光透出来才好看;二是要留一个门,供烧火添柴用。砌完三四层砖后,注意砌最后一层砖时,门上用一块长砖覆盖,然后开始在砖上砌瓦。瓦片与瓦片之间也要留缝隙,但越往上瓦片就越密。渐渐的,宝塔的顶端只留下一个巴掌大的小洞,这就算完成了。

  十五的夜晚终于降临了,大家都早早地吃完晚饭,走出家门烧塔。在宝塔里面加上柴,点了火,火光透出来,照得四周通明。宝塔内的火越烧越旺,还能听到柴火噼里啪啦的响声。火星从空隙里蹦出来,一阵风吹来,火星随着风飘舞,犹如满天星星,散落人间。火光映在人们脸上,那笑容比白天更好看。农村的夜晚,就这样被一座座红通通的宝塔点亮了。人们这么爱烧塔,也许是因为一座座宝塔里面装着人们的心愿吧:祝愿日子红红火火,家人平平安安。

  宝塔里最后一团火也熄灭了,鸟鸣虫吟的声音伴着人们入睡。烧塔结束了,但这样古老的习俗会一直传承下去,我就是其中一个传承人。

  【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从大年三十到初四,是我家乡莆田最美好的几天,也是莆田最热闹的几天。

  大年三十便是除夕夜,也是莆田的小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白头春联,并且还要摆一整桌祭品以用于祭祀,从下午太阳还差不多在正空的时候起,就要开始准备年夜饭。这一天热闹的很,也忙得很,孩子们忙着去买鞭炮,大人们则准备购买新一年的物品并准备晚上的大餐。

  到了晚上,大餐准备完了,便可以享用美食了。而在这之前,所有人必须上餐桌,并把大门关紧,以防福气溜出去。到了饭后,便是祭拜的时候,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来祭拜,就是小孩子,也必须学着大人的样来膜拜神仙。

  大年初一,要去祭坛里祭祀,按从前的习俗,除了小孩,女人都要穿上大红色的衣服,到了祭坛,便开始点蜡烛,摆祭品,上香,祭拜。在这之后,还要放鞭炮,鞭炮是红色的,炸出来的“花”也是红色的,声音噼里啪啦的响,若不捂上耳朵,还有点承受不了。最后才是烧纸,烧纸也是像技术活,看着很好玩,但如果不是专业的话,会被熏得眼泪“哗哗哗”的流。

  继大年以后,邻里就变得更加热闹了,与我相互串门,打打牌搓搓麻将,恨不得蹭口饭,那都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到了初四才是真正的过大年,这是家乡的习俗,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耻辱而延续下来的。在明朝时期,倭寇侵犯抗倭,占领了福建多个地区,四处烧杀抢夺,百姓为了避难,全部逃出家门,而这一天正好是大年初一,直到初四,戚继光倭寇被灭门之后,带着愤怒,消灭了几万名抗倭倭寇,一直连续到初四,老百姓才得以回家,人们回家后,怕不过年会得到上天的惩罚,商量初四补办年会,所以,初四过大年,也叫“做大年”。而在中国各地,把初四当做大年的习俗很难找到第二个。

  莆田的年,是热闹的,是欢快的,是独特的,也是历史悠久的他有很多特点是平常人无法感受到的,如果你亲身体验过莆田的年,才能真正了解莆田的风俗。

  【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粽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可是我的家乡---江苏特色文化小吃,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

  在江苏地区,粽子可是名副其实的特色文化小吃,也是端午节时必有的风俗,除了刚出生,只会吱吱吖吖的小婴儿,其余男女老少提到粽子都不陌生。都会"口水直流三千尺",谁不是嘴里立刻就生出一种糯糯甜甜的感觉呢?

  对于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江苏本地的人,对于这个端午节吃粽子习俗,我是从小听到大,也体验到大,并不陌生。

  可以说粽子是端午节家家必吃的食品,也是祖祖代代传下来的风俗。粽子用糯米制成,形状大小各异,有三角形、圆锥形、斧头行中间加入馅料。我们家乡习惯于做斧头型的,因为斧头型的寓意“代代富”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儿时的端午节最美好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奶奶会教全家人包粽子,先买来粽叶、糯米和馅料。奶奶先把糯米洗干净,仿佛笑开了一朵花,边洗还边唱“淘米的姑娘淘大米”,把一切忧愁都抛到脑后。随后,奶奶把一切材料摆到桌子上,我家的桌子变成了包粽子的战场。奶奶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紧接着,奶奶舀进几勺糯米,在把准备好的馅料放在糯米上,最后用粽叶把粽子给包裹起来,好似一个穿绿衣的小娃娃。不过包粽子这工程还没完,奶奶紧接着抽出一根绳子,飞快地绕了几圈,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

  看了奶奶这么轻松就完成了,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我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不久就完成了,我暗暗窃喜。可当我放入糯米时,粽叶就散开了。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手忙脚乱。但经过我的百般努力下,手与衣服上都弄得湿漉漉的,一个"四不像"的粽子也完成了。

  我们一边包粽子,一边讲粽子的由来,好不热闹!欢声笑语回荡在充满了粽叶味屋子里吃着自己包的粽子,香在嘴里,甜在心里

  【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那时候,人们欢快地聚在江边,望着龙舟快速地前进,喝彩连绵,笑声不断;那时候,一张张桌子上摆满了刚煮熟冒着香气的粽子,孩子们围着它,又唱又跳,高兴地合不拢嘴;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口会挂上一簇簇绿油油的艾叶,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绿色,自然又满满生机;那时候,孩子们的额上用雄黄酒写了一个“王”字,在大街小巷里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充满了整条小巷这一派喜悦祥和的景象,就是我们家乡50年前端午节时的景象。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选择以死明志。他毅然决然写下绝笔诗《怀沙》,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投米粮于江河之中。后来,这些做法慢慢变成了赛龙舟、喝雄黄酒和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地方虽然还是原来的地方,但风俗却在慢慢的改变。

  龙舟表演还在继续,但江边已没太多人围观,大家都选择看电视转播了。粽子直接可以在商店买,除了传统的红豆、白米、肉粽,现在多了许多新品种:黑松露八宝鸭粽,红枣西米粽,肉松芝士粽挂艾叶,涂雄黄酒的人家应该也不多了吧,曾经的弄堂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小孩也已经变成了大人。

  家乡风俗的味道似乎变淡了,但家乡的风俗真的变了吗?

  风俗的形式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不忘历史、团结正义、祈求平安的初心却不曾改变。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早早地起床,让外婆教我包粽子。将粽叶围成一个圆锥形,填上满满馅料,然后把粽叶慢慢卷起来,最后用绳子把粽子捆起来,不同的馅料打上不同的绳结以示区别。看似简单的步骤,做起来却很难。我看着外婆的动作,努力地学着。虽然做的歪歪扭扭,还有点漏,但很开心。这是我的劳动成果,是我参与风俗传承的一小步。

  未来我会更多的参与,体会风俗活动,传承家乡风俗,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

  【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中秋,自古以来就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这节日来源于天象崇拜,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中秋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现在的人们赏月、吃月饼寄托着人们对家的思念之情。

  中秋那天,我来到了外婆家,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怎么能不和家人团聚呢?于是,我们就拿着月饼来到了外婆家一起赏月。

  到外婆家的时候已是傍晚,天空中渐变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热气腾腾的菜一个一个“排队”上桌,我们举杯庆祝这团圆的日子。饭后,我们坐在屋外,我手里捧着月饼,外公笑眯眯地告诉我们关于月饼的小故事:“你知道小饼如嚼月,含酥易这诗句是哪位大诗人写的吗?”我摇摇头疑惑着望着外公。

  外公笑着揭示答案:“哈哈,不知道了吧。这诗句其实是多才多艺的美食家苏东坡写的哦。南宋的月饼不但好吃而且种类繁多。于是,中秋吃月饼就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边听着外公的讲述边吃着月饼,不知不觉就吃完了。嘴里还回荡浓浓的甜味。外公又切下一块月饼递给我,我双手接过又暖又甜的月饼,细细品尝后说道:“而现在的月饼更是品种多样,从甜月饼、咸月饼、鲜肉月饼到透心凉的冰激凌月饼,无一不展现时代的进步。外公外公!下次我可一定带上最新的冰激凌月饼让您感受一下冰爽的感觉哦!”

  “好啊!你可一定要记得带来呀!外公还真想尝尝这不一样的美味。”外公爽朗地急切回答着。月亮慢慢爬上树梢,我们围坐在一起赏着这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

  外婆家离海边很近,后来我们就去了那边逛逛,吹着清凉的海风,我与爸爸妈妈一起漫步在沙滩上,发现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在给家人们报平安,有的直接和家人一起散步,有的和家人视频聊天慰问家里情况,有的照着月亮的相,大家用着不同的方式和家人千里共享团圆时光。

  回家路上,一轮皎月依然挂在空中,月光撒下来,照在我的脸上,像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会心的笑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愿游子们都能和家人们坐在一起,共赏这一轮洁白的明月。

  【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糍粑是我家乡广东河源年年都会做的美食。它带来的甜腻、松软的口感,让人们欲罢不能,使之成为年夜饭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美食。

  过年那天下午,我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准备材料做糍粑。做糍粑,要有原料,原料就糯米,我和妈妈取来糯米,把它放在凉水里浸泡,在浸泡的这段时间,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我问妈妈:“糍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笑着说了一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在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大功臣,越国的勾践趁机举兵伐吴,将吴国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遭到危难。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发现,地基都是用熟糯米制成的。原来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下的备荒粮。

  人们因此度过难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每年年底,就用糯米制成如今的“糍粑”,用来祭奠伍子胥。

  听完故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嘴里甜蜜的糍粑是这么来的。故事讲完,糯米也泡的差不多了,接着就是把它蒸熟了。妈妈把糯米倒进碗里,再把碗放进蒸锅里蒸,我看着蒸锅不断地冒气,不断的发出“哔――”的声音,我的口水也哗哗地流下来,我时不时问妈妈:“好了吗?好了吗?“快啦!不要着急!”过了好一会儿,锅里的糯米终于蒸好了。

  妈妈从锅里取出糯米,我和妈妈一起把糯米搓圆,这时的糍粑就做好了,不过为了口感,妈妈还要把糯米团裹一层黄豆粉,再淋上红糖水,这时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拿了一个吃下去,顿时嘴就被甜味包围,糍粑不愧是家乡的美食啊!

  糍粑是我家乡河源的传统美食,他带来的美味让人们铭记在心,我开始盼望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家乡的风俗吃七样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我摸着圆圆的肚子,哼着歌谣。

  【十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除夕这个高潮刚一过去,紧接着又是另一个高潮一一元宵节。这天的风俗可多了。

  现在按照家乡的规矩来,一大早起来,就得去集市买元宵的必备食品一一汤圆,俗称元宵。爱吃元宵的人家呢,一买就是买几袋,那不爱吃元宵的人家,至少也要买一袋元宵,因为这是家乡的规矩。

  那以前如果照我们的家里规矩来可就不一样了,我们每年过元宵节,吃的元宵都是自己家做的。今年也不例外,是自己做汤圆。

  我一起床就看见妈妈和奶奶在厨房忙碌着。刷牙,洗脸,梳头发,往年我对制造元宵的过程毫无兴趣,想着自己只等吃就好了。可不知道今年是为何,对厨房充满了好奇心。

  一进厨房就看见所有的食材都已预备整齐,就差开始制作了。

  只见妈妈先将提前蒸好了的南瓜和切好了的红心火龙果分别放入了榨汁机里榨成了南瓜泥和火龙果汁。随后,便放入锅中分开加热,再趁热加入了糯米粉和成了光滑细腻的面团。在妈妈做的同时,奶奶将菠菜焯了水,捞出剁碎再挤出了汁,也像妈妈那样合成了面团。

  最重要的一步来了一一搓汤圆。将面团切成段,搓圆,汤圆就做好了。全部做好之后,在盘里撒入糯米粉防粘再放入汤圆,抖一抖,让其表面都裹有糯米粉。

  锅中加水烧开,下汤圆,煮个大概七八分钟,在撒上白糖,一碗碗彩色汤圆就出锅了。

  香喷喷的汤圆,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咬上一口,哇,软软糯糯的。我吃的是菠菜汤圆,它不但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不一会,一大碗汤圆就被我吃光了。

  千等万等,终于吃过晚饭,我催着家人们快点再快点与我一起去赏花灯。

  “到了,到了”,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步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各式各样的彩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放孔明灯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拿着孔明灯,还在上面写下我们自己的心愿。爸爸点燃了它,我们一撒手,它就飞向了天空,我们生怕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还在心中默默地再许一次自己的愿望。

  这就是家乡元宵节的风俗。

  【十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四川,好一处历史文化的枢纽之地,古蜀文明的发祥地:都江堰在纵情姿意;武侯祠诉说着诸葛的非凡;杜甫草堂一展诗圣的风流倜傥,“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引吭叹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诗仙醉论其间。我也曾踏上这风水秀地,山亘水涤,竟也一如诗仙,何等惬意哉!

  当我第一次穿梭于天府之国,才明白闲适是什么?是黎早草木云天之弥香;是午时小憩茶馆的木檀墨香;是向晚小街的跫音不响;是凌晨畅尝火锅的欢言,这等容颜如莲的开谢的四川,怎可衍了那川剧,川菜,川景

  川剧,源于巴蜀之地,无愧于戏剧巨头,浓郁的地方色彩搭上不羁纵情的木梆之音,可一举沙场,纵可谈情姿意;可规步蹈行,亦可无所为束,粗豪刚迈。

  依稀犹忆那出演的是《三英战吕布》,随郴子一破天荒地响起,那关张刘吕四人便在台中杀他个昏天暗地:那一丈方天画戟横抹身,这一青龙偃月刀一斩风云,呼地一突,那双股剑龙吟凤狂,那八丈蛇矛劈头善脸,台下观众又大气不出凝神经目。锣声愈响,风沙愈狂,那四人脸色猝而一变哈!脸黑变白白为绿,绿化红,红成蓝变脸!“呼”地一声欸乃竟从口中吐出一抹红火!那火可是真把戏,炙热地亮眼地直抨人心地喷薄而出!就连那身衣服也让你诧异,全身都变袭将甲,一袭老袍;一身我装,一身铠服,这不正象征着四川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生活吗?不正寓意着川人民直爽,善良淳朴的民风吗?

  光剧还不足为奇,四川绝美之食之景更让你赞不绝口:曲径繁盛的宽窄巷子那火辣丽眼的鸳鸯火锅;宏大屹立的乐山大佛那清甜爽口的凉皮兔脑,米粉,肺片比比皆是。那劲道的辣也正好与四川人爽辣,快直,大咧的美好品质相吻合,可不愧是天府之国,悠哉游哉。

  “笑看人间沉浮事,闲坐摇扇一壶茶。”我一直对闲适生活苦寻苦觅,张潮在《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而我,以四川为知己。

  【十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三门的元宵节也是极有特色,元宵节通常在正月十五过,但是我们这边是在正月十四过,据说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击倭寇。

  而且元宵节我们是要吃糟羹的。当我正在抱怨糟羹有哪个哪个不好时,爸爸舀了一大碗糟羹,喝下一大口后,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哎,你呀!知不知道以前元宵节吃糟羹可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啊?”“为什么?是以前的糟羹里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吗?”我十分疑惑,看了看手中那碗绿绿的令人一看就恶心的糟羹,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小孩子喜欢吃,爸爸听了笑了笑,对我说:“我以前在村子里,当时的元宵节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糟羹了。小孩子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家里吃,而是去讨羹吃,因为糟羹是流食,所以很容易消化,再加上因为是家家户户讨羹。在走路的过程中也消化得很快,小孩子都会在元宵节里吃很多,很饱。当时小孩就聚在一起,听谁家先来个“开门羹”,那谁家今年财气就会很旺。”啪啪“只听炮声一响,小孩子就拿着牙杯飞奔去那家讨羹”“等一下!”我打断了爸爸的话,很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用牙杯,不是碗呢?”因为刚炖开的糟羹很烫,用碗的话小孩子可能会因为烫而摔碎碗。而那时自己专用的把柄杯基本没有,所以我们就会把牙杯清洗干净来当“碗”,拿着把柄就不会烫到手了。对了,刚才讲到去讨羹了。当时一群小孩从门外涌来,主妇们也不觉得烦,因为羹烧得多了,人多就不会浪费。随着时间的流逝,烟花随着清脆的声响接连不断的升入空中。一串一串的烟花使寂静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的海洋。而且那时的糟羹里很少有海鲜,可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常见,有一些蛤蜊已经是很好了。”

  听完爸爸的“讨羹”经历,我又望了望那碗绿色的糟羹,觉得并没有那么令人厌恶,反而清香扑鼻。

  【十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指的是从腊八节和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举国上下、家人团聚喜庆、欢乐吉祥的日子。

  今年,我在瑶乡过了难忘的春节。在瑶乡,几乎家家户户挑选日子杀年猪,吃“刨猪汤”,非常隆重。腊月二十八,爸爸请人杀完年猪,又请亲戚来我们家吃饭。我和妈妈一起做香煎年猪肉,薄薄的猪肉片被煎得两面黄黄的、香喷喷的,让人直流口水。猪肝、猪肉、猪排、白菜、鸭腿、萝卜汤一大碗接着一大碗端上来了。香气扑鼻中大家开怀畅饮,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猪肉鲜嫩可口,我也吃得满嘴流油。

  大年三十,我把火红火火红的小灯笼挂上门口。大家祭拜祖先,放鞭炮。瑶乡的年夜饭,桌子上得是六、八、九、十二个菜。六代表生活溜溜顺,八代表财富发发发,九表示长长久久、十二代表圆圆满满,有鱼祈福年年有余。总之,讲究很多,我耳朵都听不过来。年夜饭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在大家互相祝福的话语声中结束了,我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和姐姐收到了长辈们的红包。晚上,我们一起看春晚,一起聊天,一起守岁。午夜十二点,整个瑶乡好像同时响起烟花爆竹,染红了整个天空,非常壮观。这使我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整个正月里,因为新冠病毒,我们就在手机上给亲朋好友拜年。红包雨一直哗啦啦下个不停,抢红包时必须说一句祝福语,将新的一年喜庆和好运带给彼此。我们还拍了全家福。一起在家里做美食,跳绳、唱歌、画画、做作业开启了全新的春节模式。

  在这个特别的春节里,我依然感受到瑶乡的喜庆、吉祥,感受到家的欢乐和温馨,还增长了见识,并且学会了新手艺:香煎年猪肉。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这是很多很多的医生和普通人默默付出和守护得来的,我会好好珍惜和感恩,好好锻炼身体,将来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十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云南的泼水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风俗,每个民族的各种节日也都颇有趣味。下面,我就带着大家一起领略一下我的家乡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吧!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傣历的新年。它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办,通常持续三到七天,其间会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

  泼水节,顾名思义,泼水,自然是这一节日众多活动中最隆重的一环。清晨,广场上,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各自拿着采集的鲜花和树叶,沾了些水,就开始互泼。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晶莹的水花在空中绽开,这朵朵水花,象征着吉祥、幸福与健康,“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生”,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盛着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当地人,抑或游客,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人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呵呵的,欣然接受彼此的祝福。大家翩翩起舞,一边唱歌一边互相泼水,到处都是水的洗礼,到处都是水的祝福,到处都是水的欢歌!锣鼓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一朵朵水花,一串串笑声,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走在被幸福之水荡涤过的大街上,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到了晚上,人们把一盏盏自制的孔明灯放飞上天。只见天幕上群星闪耀,光彩夺目,孔明灯一闪一闪地飞向远方,把漆黑的夜空点缀得特别美丽。在皎洁的月光下,孔明灯带着家乡人民的美好祝愿,和那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渐渐地飘向远方,而人们却久久不肯离去

  整个泼水节期间,除了泼水和放飞孔明灯这两大活动之外,还有赛龙舟、浴佛、孔雀舞等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族节目,举族上下一片欢腾!

  泱泱中华,孕育了云南傣族,更是孕育了家乡人民那纯洁朴实的心。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感恩天地润泽,勤劳换来幸福的象征啊!我喜爱我的家乡,喜爱家乡的民俗文化,更爱家乡人民善良而朴实的心!

  【十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苗年是怎么样的呢?他的习俗又会是怎么样的?其实苗年和传统的春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年的日期并不是每年都一样,妈妈是苗族人,他告诉我说苗年比春节会更早些,各个地方的时间不同,现在,大多数都是以“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也就是每年的开头,但是以前,通常都是谷子入库的时候。今年过苗年是12月25日。

  明年开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祭祖总之开头几天几乎都是在准备年货。辽宁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很多传统的娱乐活动:百狮会、打秋千、玩龙灯等等。

  苗族过年最有趣的莫过于百狮会了,许许多多苗胞舞着狮子,云集在寨子里,类似于北京的舞狮,但又别有一股“苗味”。我还听过关于这个活动的一个传说

  传说荒洪时代,妖魔横行危害苗山。一群从森林里奔出的金狮赶走了这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后来狡猾的恶魔,想出一条毒计,用五彩绣球把群狮引入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把吉祥的群狮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的涌到寨头,迎接群狮们,因此,苗族就有了百,狮会。

  到了大年30晚上,苗族还有一个习俗叫放鞭炮抢年。抢年是苗家过年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事,就是在大年30晚上零点时,放鞭炮。强联是十分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晚了也不行,必须要在12点和零点交接时才能放。

  正月初一,苗家人要在堂屋上方祖先灵位前点燃香烟,香火得一直烧到元宵,让祖先们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正月初一还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拜年,和传统的春节一样,大人带着孩子去拜年,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毕竟去拜年就能领到压岁钱。

  到了正月初三,就到了“拜坟”的日子,每家每户带着贡品去扫墓,也算是在给祖先拜年了。

  苗家的春节到正月十五就结束了,大家又回到平常生活中,但苗族的传统还有很多,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苗寨看看,去体会一下苗家风景吧!

  【十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那儿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期间有我最惦记的新年风俗“年前灌香肠,团圆饭吃香肠”。

  在我看来,川味香肠是年夜饭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肠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钟,让已经晒干的香肠吸够水份,变得松软,然后整段地放入蒸笼里。四川的蒸笼大多用竹子编成,蒸好的香肠隐隐约约带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盖上蒸笼盖,隔水蒸30分钟,再斜斜地切片摆在盘中。只见每一片椭圆形的腊肠晶莹剔透,红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织在一起,偶尔还点缀着小半粒儿花椒镶嵌在中间。一阵麻香味儿随着腊肠上的腾腾热气飘散开,让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夹一片香肠,合着一口米饭,一口咬下去。“真香!不咸不腻,还有一点点四川特有的麻味儿,融合这软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开眼笑的吃着香肠,奶奶开始给我科普香肠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肠就得选好肉。奶奶总是起个大早,从菜市场原来最新鲜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长在猪脖颈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达。猪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酱油等调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随后放入食盐,撒上几颗碾碎了的花椒,然后开始用筷子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入蛋清,让各种材料不容易散开。准备好肉馅,奶奶开始准备肠衣。她将干净肠衣套在家用绞肉机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时候,放净空气,用线头扎紧。接着,将肉馅放入材料入口,轻轻转动绞肉机,齿轮搅碎了肉馅并且推动着肉丁儿一点点灌入肠衣。奶奶拿着细棉绳,每隔一段就给灌的满满的肉肠扎个小结。最后,奶奶将灌好的香肠挂在日照好又通风阳台上晾晒,大约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尝到最新鲜出炉的美味啦。

  四川香肠带着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团圆饭的饭桌上,微醺着一张张笑脸。这就是我最爱的四川风俗。

  【十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全国各地的新年习俗都不一样,我的家乡海南,过春节可有一番韵味啦!

  海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就是节日的气氛,称之为“年味”。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鲜,还准备了必备的年货槟榔。

  年三十那天,从早上开始,家家都忙碌起来。大人们在厨房里穿梭,杀鸡,杀鸭,炖汤到处酒肉飘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门上贴了一门神,屋里到处是红通通、大大的倒贴“福”字。这天,儿女都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鞭炮放过后,年夜饭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海南人过年少不了吃鸡和鱼,代表“吉祥”与“年年有余”;茄子,其海南话与“强”谐音,有着一年胜过一年的含义;还有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人们围在桌旁,不时举杯欢呼。大人们品尝美酒,孩子们就喝椰奶,那一股浓浓的椰香,让人回味无穷。海南气候宜人,春节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饭。海南人过年不吃饺子,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年糕拿出来,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夜,不少人“守岁”,直至凌晨12点,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

  初一,刚起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随之响起,这便是“开门红”,寓意着这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满地堆满了红色的炮纸,大家也不扫去,免把幸福扫出门外。接下来,就是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把鸡、肉、鱼和米饭捏得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许愿,希望天公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初二,拜年的人可多了,亲戚朋友都来了,带着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辈向长辈拜年时,就把一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后双手捧着,边说着新年祝福边恭敬递上,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三,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怎么样?海南过年有趣吧?欢迎大家去海南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十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是山城五莲。我们五莲虽然小,但是节日的风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风俗,令我印象颇深。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把饭送。”也就是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间和农民们在一起耕种。在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来,放在簸箕里,用这些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这就是农民贮存粮食的囤,它寓意着农民开始忙春耕了,人们也盼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谷丰登,粮满仓!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来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开花的大小,也会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说,豆子开花开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人们的心里都期盼着自己炒出来的豆子开得大大的。二月二是万物复苏之际,也是害虫苏醒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家家户户便会用炒豆子的方式来祈求驱除虫害。另外,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庄家也能够得到丰收。所以,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便都会炒豆子,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习惯,直到现在,就成为了糖豆。

  传说二月二这天也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的人们都忙着包水饺供奉土地爷爷,让土地爷爷保得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的各个理发店,不论大小,统统爆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来理发呢?原来,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去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我的家乡五莲的风俗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二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下午,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二十一】:家乡的风俗(初一/700字)

  转眼间2020年的端午即将到来,端午食粽是节日里必有的习俗之一。这又让我想起了儿时那熟悉而又亲切的画面。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端午姥姥都是家里的主角。姥姥最拿手的包粽子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赞不绝口。为了满足自己刻薄的小胃口,我总是跟在姥姥的身后去和她完成一道道工序,为的是能早点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

  和姥姥去河边摘粽叶,我看到一片片的粽叶于是随手就摘了几片给姥姥,姥姥:”傻孩子,挑选粽叶很重要,我们要选那种完整的没有一个小洞眼的新鲜翠叶,只有这样才能把糯米包裹严实,更加紧致。”看着姥姥认真细致的挑选粽叶的样子,心中不免多了一丝丝的敬意之情。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看似简单的事情,实则不然,事无巨细,只有认真对待,才会有所收获。

  回到家中,姥姥便去厨房淘米,洗叶,准备馅料。这时的我也跟着做一些力所能的小事,围前围后,忙得不亦乐乎!

  ”姥,姥,开始包了吗?”我急切的问道。“马上就开始包了!”姥姥拿着红枣,回头对我说。我赶紧跑过来,看着姥姥包。姥姥先是熟练地拿起一片粽叶,把它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均匀地填满刚刚淘好的糯米,接着又放上几颗红彤彤的枣用手压紧,包裹成三角状,再用线扎紧。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到香甜可口的粽子我兴奋地大叫了起来:“姥姥我也要和你一起包粽子”于是,一个温馨的画面:一老一小两代人,一双苍老的双手和一双只能的小手,一卷,一压,一裹,一个个碧绿丰硕的粽子规规矩矩排列有序地立在了姥姥那热气腾腾的锅里。

  终于姥姥把冒着热气的粽子端到我面前,我迫不及待的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香甜松软的糯米,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浓浓的粽香,那是幸福的味道。

  我知道,这是姥姥,那个深爱我的人,给予我的最珍贵最难忘的快乐时光,给予我的最深沉的爱!

  【二十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

  要说我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戏、竹马、舞龙灯等等。但是我从小在人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讨论竹马的。当然,从小在千岛湖长大的我对竹马也十分有兴趣。

  在竹马这项艺术中,有很多能体现千岛湖民风的地方。无论是做竹马的手艺,还是跳竹马的姿态,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和赞赏的。

  虽然身在千岛湖,可看竹马表演的机会却很少。每一次观看竹马表演,都会非常激动,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表演,是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在我四年级时,学校里建了一个阳光图书馆,里头各式各样的书都有,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个竹马馆。在竹马馆门外的墙上,挂满了关于竹马的解说和图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资料,看完资料,我对竹马这个新鲜玩意儿入了迷。

  没过几天,学校的xx台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红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还有背景上四个红色大字“淳安竹马”。对竹马正感兴趣的我顿时眼前一亮。布置完场景,老师就在教室里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马的消息。那晚,激动的我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时候,同学们到了操场上,满脸期待的我聚精会神地盯着。演员出场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马入场了,在竹马馆门外的资料上,我了解到: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净、丑的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还有,上面写道黑马最活泼。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骑着黑马,拿着马鞭,蹦来跳去。红色的状元马,让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岛湖的成功,黑马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寄托着千岛湖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表演结束,我对我的家乡千岛湖又有了新的感觉。这是我的家乡风俗,既让千岛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显了淳安“锦山秀水,文献通考名邦”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二十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民风纯朴,民俗特别有特色,都说冬至大如年,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可有口福了。因为我们要进行一项活动,打麻糍。

  打麻糍

  冬至天刚一亮,爸爸就匆匆起了身。开始了打麻糍,打麻糍需要两人配合,只见老爸手拿大棒槌,奶奶手执一根大木棒,压着麻糍,老爸蹲起棒槌,用尽全身力气向麻糍锤去,此时奶奶放下木棒,用手沾了一点水,把麻糍翻个面之后,老爸每锤一次,奶奶就飞速的翻个面,十分娴熟。

  我站在一旁,看着白白的面团,越来越有弹性,老爸嘿呦嘿呦的声音不断,我心想:老爸应该累了,让我来吧!这打麻糍不是小菜一碟。

  我自信满满的对老爸说:“让我来试一试吧。”“好的。”于是由我执掌棒槌。奶奶说你力气太小了,我立马否认,说:“让我试一试吧。”我拿起棒槌啊,好重,好不容易才举起来,用力向麻糍锤去,哪只麻糍纹丝不动?我气死了,麻糍,你是不是石头啊?怎么会打不动呢?于是我又用了十二分的力气向他锤去,没想到这次成功了。有了这次的经验,我越来越熟练,打了十几次。我便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于是我便申请去干奶奶那个轻松的活,奶奶对我说:“这个活也是十分难干,就三个字,要快准狠,一定要小心手,一不小心便会被棒槌砸到。”我便坐下开始奶奶的工作,只要老爸一锤,我便飞快地沾点水在面上,一番之后,我们配合的越来越默契,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捶打,一大块圆圆的,香甜的麻糍打好了。

  吃麻糍

  三四人将糯米糕拉成圆扁形,并在上面撒上黄糖和芝麻。就这样第一锅麻糍新鲜出炉了,并用刀切成一块块的。

  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麻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似乎早已忘记了刚吃过的午饭。热乎乎的麻糍,吃在嘴里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还蛮有嚼劲的,瞬间让我双眼紧闭,心间顿时流淌着一种情浓味更浓的感觉。

  这就是我家乡冬至的民俗打麻糍。

  【二十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在石林,那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在我们那边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要在过年的当天把家里都打扫一遍,并把福字贴在大门上。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在石林的一个小村庄里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大年三十上午的时候,大家会一起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那天,我才刚准备起床,奶奶和爷爷已经在打扫房间了,我见后也赶忙起床帮忙,爷爷对我说:“今天可一定不能忘记打扫房间,从前有一个传说,在这天会有许多神仙来人间游玩,并且会带走家里不好的事情。因此在这天,家家都要打扫房间,把不顺心的事通通扫掉。”

  我听了之后,赶紧动手打扫起我自己的房间。把我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时,奶奶走了进来,给了我一张圆形的福。

  我见了就拿来了透明胶,正准备贴在门上时,奶奶对我说:“这可不行啊,福怎么能这样子呢!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着福到。”我听了,不禁想到:“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啊!”我问奶奶:“这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吗?”奶奶听了,乐呵呵得说:“当然有了。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不得不说,春节的习俗可真有趣啊!

  【二十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平坦坦的马路上弥漫着年的味道,街道上的人们都喜气洋洋,不论碰见了谁都把手抬到胸前,双手抱拳,乐呵呵地说上一句:“过年好!”中国的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风俗,而我的家乡却别有一番风味。

  我的家乡在窝洛沽,每当快过年的时候,都会热闹非凡。有的人忙着扫房,有的人忙着买年货,有的人忙着布置美味的饭菜。初一那天,当太阳刚刚升起,家家户户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而我们小孩子就会早早的地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跟随着家长们的脚步到长辈家去串门拜年,聊聊家常,为人家送上美好的祝福。串门拜年之后就该包饺子了,奶奶忙着和馅,我则帮奶奶加调料。“吱呀吱呀”擀面杖在面板上不断发出声音,一个又一个薄如纸张的面皮就诞生了,我轻轻拿起面皮,用勺子刮了一点馅,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用手紧紧地捏住饺子皮的两端,一下、两下一个小巧可爱的饺子就做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饺子盖上的饺子放得满满的,也终于等到我最期待的“幸运饺子”了。哈哈,其实幸运饺子就是用各样的糖果代替肉馅包成的饺子,这样饺子煮熟后,里面的糖融化,吃到嘴里就会甜蜜蜜的,是祝愿大家今后一年里的日子甜蜜、幸运的寓意。饺子包完,就已经到中午了,终于可以下锅了,一个个饺子宝宝争先跳入滚滚翻腾的热水里,就跟跳舞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过了大约10分钟,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新鲜出炉,等等,还没到吃的时候呢!这时候大家都会拿出一部分送到左邻右舍与大家一起分享。终于可以开吃了,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饺子吃起来真过瘾啊,尤其吃到“幸运饺子”之后,激动开心的心情真是太棒了。

  耳中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小孩们到处疯跑着看烟花,而大人们也会聚集到广场,一边聊,一边欣赏烟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因为这些风俗,我们的生活才有仪式感,我们的生活才更充满乐趣!

  【二十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唐山玉田,每当过年的时候都要吃饺子,代表团团圆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过年。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包饺子吃,我们家也不例外。到了晚上,看着妈妈奶奶,都进了厨房,我也迫不及待地跟在她们后面,非要让奶奶教我包饺子,在我的百般央求下,奶奶终于答应了。只见妈妈和完面后,用擀面杖在面团上擀来擀去,直到擀成圆形的片状。奶奶先拿起一张面皮,拿着筷子从和好的馅儿里加出些许馅,“按”在面皮中,然后把饺子皮边缘顺一边捏紧,防止煮的时候漏馅,我按照奶奶教的步骤一步步包,“一定要捏紧!”奶奶在一边提示着,终于一个胖胖的大饺子就包好了!于是我又继续加工细作。这时,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春节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逢新旧岁之交时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晒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人家贴的春联吓走了。于是人们就把家里里外外变成红色,久而之久便成了过年的习俗听着奶奶的介绍,包饺子不但不无聊,而且还觉得很有意思。不一会儿一大锅饺子就包好了,放入锅中,等一会儿,就可以吃啦!一分钟,两分钟饺子出炉啦,入席喽!“这饺子真不错”大家啧啧称赞道。

  这时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看到对面楼上的人家几乎都团团围坐在一起肯定是在等饺子上桌啦!多温馨的画面啊!这一刻我吃着自己做的饺子,真是既美味又幸福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祖国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祖国母亲,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家乡的风俗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大花园异彩纷呈!

  【二十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每年都要过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传统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风俗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为老年人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过了农历腊八节后,新年就快到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人人脸上都满面春风的,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这是个团圆的夜晚,一家人无论是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大家边看春节晚会,边聊天可幸福了。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儿便可以拿着烟花在院子里或街上尽情地玩耍,而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我们把这叫做守岁。到了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天空中便会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这五彩缤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直到很晚,我们才慢慢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你就会听到“新年快乐,红包拿来!“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大年初一,这天才是真正的春节。而“新年快乐”这句话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语言。早晨起来,我就跟着爸爸去各处的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俗称“拜年”。有的亲戚还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长辈给小辈的,俗称”压岁钱“。对我来说,在新年里收红包才是最快乐的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家乡的风俗也就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它如烟花般绚丽,不停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二十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食品。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逢年过节吃饺子,出门送行吃饺子,冬至节气吃饺子由此可见,饺子乃吉祥美食。除夕之夜,我和妈妈一起准备包饺子,突然对饺子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饺子的资料。原来,饺子原名叫“娇耳”,是我国的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冬至这天返乡,看见南阳流行伤寒,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仿制,称之为“饺耳”或“饺子”。原来,饺子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呢!

  接下来,我开始和妈妈包饺子。首先和面,妈妈用冷水搅面,揉成大面团,盖上湿纱布醒面。接着做馅,妈妈让我摘韭菜,她去拿橄榄油、酱油、鸡精、香油、葱姜、食盐等调制肉馅。我把韭菜洗干净,妈妈把它切成碎末。再把炒熟的虾仁儿,煎好的鸡蛋剁碎,连同韭菜末一起倒进肉馅搅拌,香味立刻扑鼻而来。面醒好了,妈妈使劲儿地把面揉好,揉搓成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我学着包饺子,左手拿起一个饺子皮,把馅放在皮中央,再把皮对折,然后用右手沿着皮边捏严实,捏成月牙形,一个饺子包成了,不过不太好看。妈妈指导我,最后一下,把皮边往中间捏一下。我试验了几个,果然好看多了。妈妈还悄悄地糖块儿、花生、硬币洗干净包进馅里。说是吃到糖块儿,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健康长寿;吃到钱币,财源不断。

  开始煮饺子了。妈妈先将冷水烧开,再把饺子放进锅里,用汤勺顺着锅沿顺时针划圆弧,等饺子浮上水面时,添少许冷水,反复三次饺子熟了。吃着美味的饺子,回味着饺子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好有幸福感。

  【二十九】: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但我相信,有件事儿人们回老家过年时都要做串门!每到春节,络绎不绝的串门人总在水泥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亲戚家拜年串门。因为每家每户的茶几上都摆满了糖果和零食,我总能捞点糖吃,但最重要的还是能领红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一到亲戚家,首先要想长辈们问好。可我们老家人特别多,一见到七大姑八大姨我就“脸盲”,我一时半会儿不知该如何称呼,只能抛个眼神给妈妈,让她告诉我该怎么叫。之后,大家围在一起看电视,我一边吃糖一边听阿姨们唠家常,好不热闹!

  比起串门去别人家,我更喜欢亲戚们起来我家串门。

  “丁零”门铃响了,舅公舅婆来了。妈妈赶紧迎上去,互相问候。妈妈给他们作了介绍了以后,大家坐下来,吃着瓜子,聊起了天。

  菜上来了,于是你请我让,大家一一入座,爸爸举着酒杯笑容满面地说:“来,今天我们齐聚一堂,祝大家新年快乐!鼠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我们也欢笑着,“嘭”十多只酒杯碰在了一起。

  大家边吃边说着新年里要大吉大利的话。妈妈又为大家倒上了酒,笑着说:“我在这儿祝大家家庭和美、财源广进!”“好”随着欢呼声,酒杯又碰在了一起。妈妈招呼着:“别光喝酒,吃菜呀!这粉蒸肉可糯了!”大家纷纷夹起粉蒸肉,慢慢地嚼着,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暖流,流过了大家的心田。

  我趁机站起来说:“我祝舅舅、舅妈、姨姨,姨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鸿运当头、牙齿天天晒太阳!”“好!”大家鼓起了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的话匣子打开了。外婆说起小时候我的糗事,大家听了都笑起来,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吃饱喝足,娱乐节目必不可少!我和哥哥姐姐下起了五子棋,大人们打起了扑克,其乐融融。

  可惜今年疫情缘故,国家不允许串门拜年了。我心里有点失落,不过风雨过后见彩虹,我期待着明年过节的串门!

  【三十】: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在长江的中下游,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泰州,我的故乡。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称赞“这城不是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也正如我所想,泰州虽抵不上大城市的繁华,但这座安静祥和的小城,充满了惬意。

  你们知道吗?泰州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就在这座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也有许许多多的风俗,我最喜欢的还是赶集。

  赶集,又称市集,是指在定期举行的商品交易活动的形式,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们小镇赶集的时间是农历的3月18、5月13、10月13日等日子。

  爸妈工作很忙。这几年都是我独自一人去赶集。和我一样也要去赶集的人很多,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挤得集市水泄不通。正当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集市时,只见到处人山人海,还不时听见几声吆喝,五颜六色的货物摊,从街头摆到街尾,摊上琳琅满目的物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大街小巷里,卖家们的极力地推荐着自己的货物,顾客们则是东瞧瞧西摸摸,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物品。

  这里有卖衣服的店,衣服虽说不是什么名牌服装,但却很耐穿,也很便宜,物美价廉。这里还有卖烤肉串、烤鱿鱼的,光是闻一闻就能让人垂涎三尺。这里还有卖各种小饰品的,有十块钱三件的,还有全场两块钱的,而他们通用的广告词都是“在这里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这里还有卖各种小动物的,有小鸡、小鸭、鹦鹉、兔子等,每次看到这些小动物时,我都会被他们可爱的外表所蛊惑,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他们

  这热闹的气氛使我流连忘返,我从上午一直逛到傍晚,买了许多自己心仪的物品,才依依不舍回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旧时的风俗都已经改变。但我希望赶集这个风俗能永远的传承下去,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满满的回忆。

  【三十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火把节

  火,在朦胧的夜色里燃烧了起来,人们的欢呼声和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火,是彝族人的图腾。火把节,是彝族传承上千年的古老节日。

  彝族人为何如此地崇敬火?打火把又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个人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人叫阿体拉巴,两个人都有拔山的力气。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有急事要外出,临走前,他让母亲用一盘铁饼来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竟然以铁饼为食,力气一定很大,连忙逃走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已经逃走了,便追了上去,还把斯惹阿比杀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派了大批蝗虫去啃食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蝗虫。从此,彝族人便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寓意驱除害虫、祛除瘟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的习俗很多,比如打火把、选美、斗牛、赛马、摔跤等,热闹非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打火把了。

  夜幕降临,天空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的男女们就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到屋外绕屋三圈,然后奔向自家田地绕行一周,把霉运从家里带出,把害虫从地里赶走。随后,年轻人们逐渐向山寨空坝汇集,站在高处向下看,仿佛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在空坝上早已燃起巨大的火堆,大家将手中的火把扔进火堆,一时间火光冲天,映红了天空。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整个山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夜深了,火堆渐渐熄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山寨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依稀还残留着火把的温暖,还隐隐约约飘散着动听的歌声。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火把节,我的家乡凉山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熊熊的火堆,动人的歌舞,诱人的美食,它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来吧,远方的朋友,到美丽的大凉山来吧,和我们一起欢度火把节!

  【三十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咚咚锵,咚咚锵,财神爷来咯”两只桨在“海浪”里翻腾,两条腿快速的前后翻飞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习俗划旱船。

  划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轮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后在木架的周围围上蓝色布帘,画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从旱船底下的洞钻进去,手扶着船迈着碎步往前走。当然,每条“旱船”旁边都有一位右手摇蒲扇,左手扶桨的“艄公”,他一手比画着蒲扇,一手摇着桨,同时两人高声的唱着戏,一艘快乐的“旱船”就出发啦!

  新年喜庆的“划旱船”活动开始了,整条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乡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突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张望“旱船”划过来啦!

  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迈着欢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后的艄公,一边使劲地舞着蒲扇往旱船帘子上扇风,一面划动着桨,旱船摇摇摆摆,犹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这时,只见那艄公扯开嗓子高声唱戏:“今年风调雨顺,哟哟”看热闹的乡亲们和着艄公身后的乐团一起应声:“哟哟”同时锣鼓恰到好处地敲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所有的声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会让人感到杂乱,反而是那么和谐。那么铿锵有力!别有一番韵味。

  忽然,艄公将蒲扇别在腰间,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桨,原来这是遇上“惊涛骇浪”了!“财神爷来咯,哟!哟!”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来,乡亲们高亢的声音一唱一和:“哟哟”这不仅是家乡传统的习俗,更是人们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丰收,风调雨顺。

  “财神爷来哟”随着旱船摇摇晃晃的远去,声音也渐渐散去,夕阳西下,小镇慢慢恢复宁静,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乡亲们心中,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三十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我的家乡连云港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花果山'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就坐落其中。要说我最喜爱的节日,那必定是家乡的春节。除夕这一天,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开始在自家门上贴对联,窗户上贴窗花,院子里、大街上到处红红火火,鞭炮声震耳欲聋,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家里摆碗筷,一不小心跌碎了碗也不会受到批评,因为过年碎碎平安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除此之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个重要的春节习俗,就是种摇钱树,所谓的摇钱树就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种在自家门前,竹子长得越茂密,竹叶长得越大,就预示新的一年将财源广进,孩子们将买来的摇钱树种在自家门口,然后往摇钱树上挂红彩带、糖果、麦麸寓意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福到家门,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真的认为摇钱树上挂糖果,就能长出许多新糖果,就把自己攒了好久的糖全挂到了树上,把摇钱树压的“摇摇欲坠”。

  过年这一天,天南地北的人不管有多忙,车票有多难买,都会想方设法的在年三十这天赶回来,到了晚上,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真是让人高兴的事,忙碌了一年,是时候放松一下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熟悉的方言聊天,互相送上诚挚的祝福与问候,让回到家乡的人们倍感亲切。

  吃过晚饭,除了年龄小的宝宝睡觉以外,所有人都看着电视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守岁,有的小孩子们坐不住,便上自家院子里放鞭炮、看礼花,小孩子们在过年这一天不用再担心作业的事,大人们也将工作抛之脑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虽然春节很快就过去了,但年的气味依旧弥漫在空中,沁入人们的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是不是让人感觉热闹非凡而又回味无穷呢?

  【三十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金黄金黄的外皮,猪肉糜剁成馅儿,包成一个弯弯的半月型哈哈,大家应该都猜到了吧?这就是我们家乡上海的美食蛋饺。

  说到蛋饺,不得不提到它的起源。上海吃蛋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爱玲就在小说《半生缘》里提到过:“饺子、蛋饺都是元宝。”到了大年三十,上海人年夜饭的最后一道重头菜,都会是“全家福”,“全家福”可以是暖锅,也可以是砂锅,一般以高汤打底。讲究的,再加上几只虾,进一步调出鲜味儿。食材很丰富,但唯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个蛋饺了。

  做蛋饺的过程非常难!所以外婆和妈妈经常连夜一起做蛋饺。做蛋饺呢,要先用一小块肥膘或者猪油在圆勺里转一圈,以免粘住勺底(上海话,叫做“嘚底”)。然后倒入一勺打好的蛋液,再将勺子逆时针轻轻转上一圈,使蛋液均匀铺满整个勺子,成为一张圆形的蛋皮。蛋皮一定要厚薄均匀,这是最考验手艺的时刻。之后在蛋皮中放入一小团事先调制好加入葱花的肉馅儿。等到边上的蛋液刚刚凝固,马上用筷子尖儿小心地挑起来一边的蛋皮,慢慢地把圆形蛋皮一折为二,让两面合拢完全包盖住肉馅。最后在蛋皮周边,稍微压那么两下,封口一个半圆形的蛋饺就大功告成了!

  因为蛋饺的形状像元宝的样子,而且颜色金黄,所以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而且,外婆和妈妈对蛋饺也有一番别样的回忆。

  对他们来说,蛋饺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家人相聚在一起吃“全家福”的幸福感。妈妈虽然现在很瘦,但她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小馋猫”。在她外公外婆做蛋饺的时候,常常期盼做出失败的蛋皮,这样妈妈就可以把做坏了的蛋皮一个个吃掉,那叫一个嗲啊!

  可现在,蛋饺早已在市场上非常普遍。有新鲜现做的,也有速冻的,想什么时候吃就可以什么时候吃。可却缺少了一点什么大概是那么一点过去的味道和快乐吧?所以我也要学会做蛋饺,以后在过年的时候也能亲手为家人亲手制作这份美味,和家人一起分享这种快乐,更是补上这一点属于过去的回忆。

  小小的蛋饺,也是我们上海的老味道!

  【三十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精彩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准备好鞭炮,准备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害怕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如果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缓缓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三十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700字)

  想必大家每年都过元宵节吧,那你了解它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在西汉就受到重视,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从唐代起成为民间习俗。在我们的家乡,元宵节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习俗。

  而在我们家,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是全家一起包汤圆、品汤圆了。

  元宵前夕,妈妈会买来糯米粉和黑芝麻。元宵那天,妈妈将洁净的黑芝麻用料理机碾碎,接着倒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然后将一小块黄油放入锅中,熔化后倒入黑芝麻粉中,晾凉后,将芝麻搓成球形,一粒粒的摆在砧板上;爸爸力气大,和面的任务交给他,他把糯米粉放入一个盆中,将适量温水分次加入糯米粉中,再揉成光滑的面团,并搓成长条,分成一小截一小截排在板上。准备工作完成了,接下去可是重头戏包汤团了。

  我仔细观察妈妈的手法,学着妈妈的样子,取一小块面团,放入手心,用大拇指在面团中心按下,按成一个碗状,放入一个黑芝麻丸子,将外面的面团包裹完整,再放入手心,用两个手心反复搓成光滑的球形。我问爸爸:“为什么汤团要搓成圆形?”爸爸笑着说:“元宵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汤圆搓成圆形,象征着团团圆圆。”有了成功的经验,我还创作了许多汤圆形状:有的像孙悟空,有的像小动物,还有的则不知道像什么看着一个个汤圆,我开心极了。

  我迫不及待地催着妈妈煮汤圆。“妈妈,煮好了吗?”“妈妈,饿!”身子时不时凑到锅边,看看我自制图案的汤圆在哪儿。一个个汤圆在锅中像白色的小精灵,在水中上下欢快地跳着舞,“扑通扑通”沸腾的水像在为它们伴奏。我多么盼望立刻尝到自己亲手做的汤圆。

  终于烧好了,我第一个冲上去,拿起勺子,舀起自己做的汤圆,不顾烫嘴,也不顾形象,张牙舞爪地抢着吃。轻轻一咬,黏而光滑的糯米伴着溢出来的黑芝麻馅,刺激着味蕾,香喷喷,甜蜜蜜。

  元宵佳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汤圆,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相关推荐: 母鸡萝丝去散步优秀作文700字 - 乡情作文700字(集锦39篇) - 下雪天优秀作文700字 - 我的好朋友作文700字(精华36篇) - 弘扬诚信美德寻找精神家园优秀作文7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